FTIR紅外光譜儀的工作原理基于邁克爾遜干涉儀和傅里葉變換的數學原理。使用流程包括樣品準備、儀器校準、光譜采集、數據分析等步驟。
工作原理:
1.紅外光源:FTIR紅外光譜儀使用能發射穩定、高強度、連續波長的紅外光源,如能斯特燈或涂有稀土化合物的鎳鉻旋狀燈絲。
2.邁克爾遜干涉儀:這是FTIR的核心部分,它將入射光分成兩束,并在不同光路中產生相互作用。其中一束光通過樣品,另一束則作為參考光。這兩束光在再次匯合時會發生干涉。
3.樣品分子的相互作用:當紅外光通過樣品時,特定頻率的光會被樣品吸收,這些頻率對應于分子的固有振動頻率。這一吸收特性對于不同物質是特定的,因此可以用來鑒定不同的化合物。
4.傅里葉變換:干涉儀產生的信號經過傅里葉變換,轉換成我們熟悉的紅外光譜圖。傅里葉變換是一種數學方法,可以將干涉圖轉換為頻率-強度的關系圖,從而直接顯示出樣品對不同頻率紅外光的吸收情況。
5.檢測器與記錄:經過傅里葉變換后的信號由檢測器接收并轉換為電信號,隨后由計算機系統記錄和處理,形成紅外吸收光譜圖。
FTIR紅外光譜儀的使用流程:
1.樣品準備:根據需要分析的樣品形態(固體、液體或氣體),選擇合適的樣品制備方法。例如,固體樣品可能需要壓片,而液體樣品可能需要在兩個透明晶體板之間滴加樣品。
2.儀器校準:開啟儀器前需確保所有光學部件均已正確安裝且清潔。使用標準參照樣品(如聚苯乙烯薄膜)進行校準,確保測量的準確性。
3.光譜采集:將準備好的樣品置于樣品倉中,設定適當的參數(如掃描次數和分辨率),開始掃描并獲得干涉圖。
4.數據分析:利用軟件對采集到的干涉圖進行傅里葉變換,得到紅外光譜圖。進一步分析特征吸收峰,與數據庫中的譜圖進行比對,以確定樣品中存在的化學鍵及化合物。
5.結果報告:整理分析數據,撰寫報告,報告中應包含樣品信息、測試條件、主要吸收峰及其對應的化學鍵或官能團,以及可能的化合物結構分析。
總的來說,FTIR紅外光譜儀已然成為了科研、教學、工業生產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分析工具。操作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確保獲取準確的分析結果,這對于材料科學、化學、生物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